不知不觉已入秋,但是秋老虎的厉害仍未褪去夏日炎热的余味,疲惫了一日,回家的路上竟然被一阵熟悉的声音吸引,驻足片刻,寻一处可以栖息的角落,闭上双眼感受落日余晖下的别番滋味。
这久别的声音,存在儿时的记忆中挥之不去,它是夏日里独特的符号,却给初秋带来奇异的韵味,它就是昆虫界的歌唱家---蝉。
民间有老话,蝉是预报天气小专家。炎炎夏日三伏天里蝉鸣声最多,发出“伏了伏了”地叫声,连声不断,似乎给人类传达伏天即将结束,气候就要变凉的讯息。细听蝉声也颇有趣,蝉鸣时而高亢,发出长而有力“知”的声音;时而低沉悠绵,宛若理查德.克莱德曼手下轻弹的钢琴曲,低声浅吟;时而声音渐渐由低入高,恰似小桥流水蜿蜒汇聚大河追逐嬉戏般;再者一群强烈地斯鸣,如同百蝉合唱,抑扬顿挫,尽显风采。蝉的歌声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欣赏,它略显纷乱、聒噪和闹人,甚至让人心烦,但是,陶醉于蝉鸣声中,总会被它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感动许久。
在北美洲有一种名为“十七年的蝉”,会在泥土里待十七年,经历漫长的潜伏期后从黑暗的地底爬出,爬向周围高高的灌木或树枝上,逃过鸟儿和抓捕者,待脊背裂缝蜕变,展翅飞翔,它历经九死一生只为拥有地面上仅仅一个星期的生命绽放。据资料记载,蝉的幼虫形象始见于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青铜器上,从周朝后期到汉代的葬礼中,人们习惯把一只玉蝉放入死者口中以求庇护和永生。因此,蝉在中国古代象征复活和永生,这个象征意义便来自于它的生命周期,且古人认为蝉以餐风饮露为生,因此它又是纯洁的象征。
蝉,起初是幼虫,后来成为地上的蝉蛹,最后变成飞虫。蝉的幼虫俗称“知了猴”。童年的记忆中,炎炎酷暑,农村地区临近傍晚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“今黑逮知了猴走们”,街坊四邻的大人和孩子全副武装,身着长衣长裤,防止虫蚊叮咬,带上手电,拿上袋子,寻一处树林,钻入其中,准备“大干一场”。民间有流传吃上一个“知了猴”,等于吃了一个大鸡蛋的说法。因此,大伙兴趣盎然,积极寻找。黑色的夜,手电发出微弱的光,偶尔可以看见飞蛾扑过的影子。孩子们打着手电一棵树一棵树紧挨着寻找 “知了猴”,运气好的话一晚上可以逮七八十个,有正顶着树根周围的泥土准备破土而出的,有刚离开地上的小圆洞爬向树身的,也有正在蜕变不幸成为孩子袋中囊物……总之,捉知了猴是一个耐心活,得耐着性子,来不得半点急躁。捉到的知了猴拿到家里,不着急处理,孩子们会把它当做宝贝玩具。拿出一只,放在地上,看它一步一步缓慢向前爬行可爱的样子;胆大的光着膀子放在手背上,眼睛直盯着它从手指尖一点一点顺着胳膊往上爬,淘气的孩子会满院子追着胆小的,只听“不要不要放我身上”,惹得大家哈哈大笑……待孩子们玩腻,大人们会用盐水将“知了猴”浸泡一夜,据说,这样浸泡会将它腹中的泥水吐出,更加干净且去腥味。然后拿一个铁锅,倒上油,来个油炸金蝉,油锅“兹拉”一声响,泛起金灿灿的油花,看着人垂涎三尺。尤其是将炸好的金蝉撒上辣椒、盐、孜然粉,孩子们手里的“宝贝玩具”转眼成为舌尖上的美味佳肴……时至今日,我们依旧可以吃到野生或者养殖的蝉,可仿佛吃不出儿时的味道,那些打野趣的美好时光,俨然成为流年里一代人的群体回忆。
如果夏日蝉鸣是一份聒噪,那么秋日听蝉便是一份宁静。蝉的一生何其短暂,苦难不停,却充满绚丽色彩。它歌唱连声不断,高亢的音符似乎在告别世界,似乎在迎接新生命,似乎给秋诉讼衷肠!
()
|
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