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,还处于“文革”的后期,由于左倾思想的禁锢,当时公开放映的电影,大多是“样板戏”等寥寥可数的一些“复习”片,新片很少。一次,电影公司巡回放映了一部反映工业题材的电影《火红的年代》,感到十分新鲜,电影的情节背景反映的是六十年代初、国家经济困难时期,上海某钢厂以赵四海为代表的一群炼钢工人,为了当时国家国防建设的需要,冲破国外技术封锁,勇于实践、大胆创新,用国产铁合金材料代替昂贵的进口合金材料,经过反复试验,终于冶炼、生产出国防建设急需的特种“争气钢”的感人故事,歌颂了中国工人阶级在国家遭遇内外困境的特殊时期挺身而出,勇于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自主图强的精神气概。
这部老电影拍摄于“文革”时期,在当时带有左的思想烙印、人物脸谱化、英雄化,政治色彩浓厚,已不适合在今天的公开场合放映,但电影中的许多故事情节确实十分精彩、催人奋进,在今天看来,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。
为了塑造好主人公的高大形象,当时,摄制组专门从北影厂请到了著名演员于洋饰演炼钢炉前工长赵四海。在银幕上经常出演正面英雄人物的于洋不负众望,也确实将赵四海的艺术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。尤其是有一个场景,当新钢种的冶炼试验出现挫折的关键时刻,在炼钢车间炉台前,白厂长片面决定停止冶炼试验、并当众撤销赵四海的职务,赵四海面对台下一群工友和厂领导,有一大段饱含深情的回忆和演说,让在场的人都产生了思想共鸣,就连思想保守、不愿冒险用国产合金材料搞新钢冶炼试验、指责赵四海“不听话”的厂领导也产生了深刻触动。这段戏也是整部电影作品的思想高潮,使人印象深刻、长久难忘。当时,我甚至在想,是不是钢厂都有赵四海和白厂长这样的人物存在。
现在每当我走进车水马龙、机器轰鸣的生产厂房,看着工人们紧张工作的场景,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之前看过的老电影《火红的年代》,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影片中炼钢工人赵四海的热情、矫健的身影和洪亮、感人的声音。现实中的钢铁工人虽然没有当年赵四海那样的英雄形象和豪言壮语,但他们勤勤恳恳用汗水浇灌我们的钢城梦。
电影《火红的年代》反映的故事背景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,斗转星移,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,我们国家各个方面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,今天,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综合国力已进入世界前列,我们的改革开放步伐也已经迈入了新时代。以钢铁为例,我国的钢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,钢铁产品、装备水平、节能环保等指标已达到新高度,正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,昔日技术上受制于人的窘境一去不复返。
今天,我们的钢铁事业正处于一个新的“火红的年代”。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回望,我们今天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工作条件,比当年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,但先辈们流传下来的宝贵遗产,比如,爱国敬业的信念和情怀、对事业有火一样的热情和无私奉献精神、在艰苦条件下永不退缩的顽强精神,还是要继续传承下去,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精神作为一种无价、无形的资产,永远不能丢。
()
|
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