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。又是一季清明雨上,清明作为一个节气,它是先人们对自然科学不断探索的内在升华,承载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内涵。一提到清明,人们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无非是清明扫墓、插柳、踏青、祭花等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习俗,每一个习俗背后又都有着人们对清明的别样情怀。
我的家乡是关中农村,那里的人们格外质朴,临近清明他们都会把缅怀先人作为家里的头等大事来对待。千里之外的游子也会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回,只为到先人的墓碑前寄托一份哀思,同时深刻感受黄土高坡的乡土气息。我自己也不例外,驾车沿着渭河向着老家的方向行驶,清明的雨水淅淅沥沥,路两旁庄稼地里的油菜,有的已经着急地开出了金黄色的花来,有的依然还是绿叶一片,没有含苞待放的意思。车开到村口,只见回来祭奠先人的车辆密密麻麻,一直延伸到村口几百米开外。见状我只好下车漫步陌上,跟着回乡的人们一个挨着一个接踵前行,凄风苦雨不经意间掠过这一波回村扫墓人的肩头,乡间泥土的气息夹杂着袅袅焚香的味道,缓缓萦绕在我们心头,梨花雨落多了一丝缱绻悱恻,举头远望,不远处先人的墓碑鳞次栉比地排列着。亲人们每年也都会到此祭奠先人,墓碑两旁的青草依旧,放眼远眺,一片生机盎然,与沉睡先人的墓地形成鲜明对比,却又相得益彰。
一霎清明落雨,绵绵不绝地纷纷而至,一头牵着云端,穿过心际,一头落在春草的叶尖上,滑进尘土,仿若一捧流淌千年的思亲泪,无际无尽。或许这就是生命最初应有的样子,一半肃穆,一半昂扬,向死而生,绵延不绝,最终回归尘土。乡村的清明总给在城市中久居的人们不一样的感觉,那是中华千年民俗文化的传承,不约而同地信守,一代又一代的人离开又归来,在清明……
()
|
陕公网安备 61058102000140号